人們最常喝的酒是清香型和濃香型白酒,無論從口感還是價格,都比較符合大眾需求。然而隨著茅臺、郎酒等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的普及,我們能喝到醬香酒的機會越來越多。然而,很多酒友第一次喝醬香酒的時候,很難接受辛辣的口感和醇厚的醬香味,甚至會產生疑問,一瓶上千元的酒,也不過如此嘛。
世界上只有兩種人,一種人喝酒,另一種人不喝酒。在不喜歡喝酒的人眼里,喝酒有許許多多的壞處,但有些道理只有喝酒后才開始真正懂得。人生如酒,有淡有烈,各自品味;有醒有醉,淡然就好。
說到酒的“苦味”,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啤酒。啤酒有苦味是正常的,主要是啤酒花帶來的。但白酒的苦味卻是令人質疑的,那么,白酒有苦味到底是否正常?
人到中年身體大不如前,經歷了種種歲月的洗禮,人生有得也有失。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,不管發生什么樣的大事都得扛著,所以身體才是一切革命的本錢。
人這一生,會遇到很多人。
有的人成為過客,有的人沒了聯系。尋尋覓覓中,我們想找的,不就是那幾個想喝就約出來、喝酒不醉的人嗎。
每個人的靈魂里都珍藏著一瓶美酒,在那日落月升的時刻,淡淡嗅一口美酒散發的醇香,慢慢品味它苦澀而甜蜜的滋味,盡情體味著世間的千姿百態。
酒,從醞釀的那一刻起,就與文化密不可分!
古文云:“無酒不成詩”,詩酒風流,飲酒賦詩。詩與酒,相輔相成,相依相伴。
細數一下歷史文化作品中,酒的身影隨處可見。
從春秋時期的《詩經》“南有嘉魚,烝然罩罩,君子有酒,嘉賓式燕以樂”,到漢魏時期社會形成的乘酒作詩、借酒澆愁的習俗,“何以解憂,唯有杜康”流傳至今。
酒,是一個好東西。中華文明,上下五千年其中酒就有3000多年的歷史。世界各國,唯有中國有酒文化。
歷史上酒祖有兩個人,一個是儀狄,一個是杜康,都是大禹時期的,只不過后來曹操的“何以解憂,唯有杜康”,讓杜康的名氣大漲,將儀狄比下去而已。實際上是儀狄造酒,杜康改進。當時的大禹喝了酒以后,很是興奮,說道,酒真是一個好東西,后世肯定有因為喝酒而亡國的。后來夏的亡國之君桀,商的亡國之君紂,喝酒都很厲害,喝酒都是以池子為容器的。
白酒窖藏的過程一般是酸類、醇類合成酯類,從而改善口感,達到更高層次的品質標準的過程,一般稱為白酒的二次發酵,存放白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,那就是必須是真正的純糧食酒,只有在這個前提下,才可以談論存放白酒
酒真是一個好東西,每個人都能找出一堆愛它的理由。有故事的人,若是沒有配上點白酒的氛圍,都要懷疑這故事到底是不是摻了水了。沒故事的人,若是喝白酒,多半是真的愛喝。